司学标
满江红.写意泼墨大人生
捭阖纵横,
铁骑出、
毫走蛇龙。
颖河畔,
恣意汪洋,
御墨正浓。
轻拢慢捻峨眉秀,
往来奔突情与共。
耳侧倾,晴雯撕扇声?
问曹公。
养其心,
修其性,
寓其形,
司其灵。
又新茗,
陋室再汇白石翁。
笑看云舒三千里,
畅玩瀚院五百冬。
月正好,伯牙琴声起,
子期听。
司学标先生,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安徽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安徽省美术家协会首届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委员, 安徽省中国画学会创会理事,阜阳市美术家协会主席,阜阳市国画院院长。先生字习道,号文峰居士,1956年出生于历史悠久的黄淮海平原的南端, 安徽省西北部的阜阳市。其父司洪贤是多年来从事地方史志和历史研究的工作,同时有着深厚的文学艺术底蕴。他受其父的熏陶以及同样对艺术的热爱, 他考取了阜阳师范学院美术系。基于对艺术的热爱,他从素描起步,各类仕女图让他对神态颇有深究,为他后来的牡丹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他笔下的牡丹不仅仅是一些自然界的花朵,还充满了各种神态,形象逼真,耐人寻味。他说:“所谓写生,并不是简单地模仿客观的花鸟, 而是要求在真实地描绘客观对象的同时能表现出花鸟的生命力及其各不相同的特性。所谓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就是强调要抓住动植物与人们的生活遭遇、 思想情感的某种联系而给以突出的表现”,说得更确切一些,他的花鸟画创作似乎很有可能为中国新时代的花鸟画探索提供启发性和可能性。
司学标先生认为花鸟画在长期的发展中,它适应了中国人新时代的审美需要,形成了在观察客观象的基础上,以寓兴、写意为目的的创作传统。 它集中体现了中国艺术在审美的主客关系中,以主客和谐为原则而偏于主观的创作思维特征,成为中国人缘物寄情,抒发胸臆的艺术载体。 因此,他的花鸟画的立意往往是关乎人事,不是为描绘花鸟而描绘花鸟,而是紧紧抓住动植物与人们生活际遇、思想情感的某种联系而给以寓意性的表现。 即,一方面重视其写形之“真”,另一方面更关注其对美和善的观念表达,强调花鸟画“夺造化而移精神遐想”的怡情作用。 总之,他笔下的中国花鸟画主张通过描绘自然生物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追求,通过欣赏活动而寄托人们的兴趣、情操和精神共鸣。